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

迷失銅鑼灣

方卓如在《迷失中環》的序中說﹐「當年的《信報》,我最喜歡看艾黛的〈中區麗人〉,年少無知的我,讀到她行走中環、辦公室鬥法與賭仔明愛恨交纏的故事,恨不得立即走入江湖,大展拳腳。」

余生也晚﹐〈中區麗人〉我無睇過﹔不過﹐曾幾何時﹐我最喜歡讀的是〈國金外望〉。

讀的時候﹐我已不是年少無知﹐我已身在江湖。然而﹐江湖又豈會局限在中環﹖

黃生﹐專炒二三線股﹐一日turnover可以過億﹔開市時﹐佢基本上唔會離開佢間淺水灣獨立屋。李生﹐做現貨期貨套戥﹐狠起上嚟﹐揸過百張期指﹐上落以千萬計﹔佢亦係於家中炒作﹐住北角。文哥﹐主力炒輪﹐幾球幾球咁入貨﹐幾球幾球咁出貨﹔佢喺荃灣某證券行有間專房。所以話﹐金融故事又點會只發生在中環﹖

我做交易員﹐又稱「出市」。呢﹐即係嗰啲著住件紅背心嘅人。不過我唔使著紅背心﹐因為我唔係喺交易大堂返工。

講起交易大堂﹐股壇長毛曾經極力主張廢除﹐話無實際用途﹐租金又貴。Well﹐今時今日﹐廢除交易大堂﹐技術上係可行。但係﹐如果無咗﹐以後要搵邊個地方象徵香港股票市場呢﹖唔好覺得「象徵意義」好唔實際﹐好虛無縹緲﹐某啲無形(intangible)嘅嘢其實先最值錢﹐auditor就最清楚。我認為交易大堂可以搬﹐唔可以無。有個方便地點處理部份交易﹑又可以搞吓上市酒會諸如此類嘅活動﹑傳媒又多個固定地方工作﹐有乜唔好呢﹖股壇長毛故意簡化事情﹐實在唔係第一次。

我住天后﹐公司喺銅鑼灣﹐好近﹐行過咗維園就到。沿途買份《信報》﹐攞兩份免費報紙﹐一日嘅精神食糧就齊喇。

有外國旅遊書如此介紹銅鑼灣﹕「One of the most famous shopping districts in the world.」出入呢區咁多年﹐我從來無咁諗過﹐但係諗落又覺得好貼切。其實﹐除咗商店﹐近兩年唔少金融機構都嚟呢區落腳﹐多得中環啲寫字樓租金升到上天。銅鑼灣工商皆旺﹐希慎應該最開心。

改咗交易時段之後﹐上午八點半就要返到公司。

八點半至九點呢段時間﹐未開市﹐亦未有得競價﹐盤房(交易部)通常好得閒。今日都唔例外。

「現貨市場加時﹐就嚟期貨市場都要加時喇。」說話的是全哥﹐盤房老鬼。

「唔係嘛﹖」我答話。

「阿Joe﹐你無睇噚晚新聞咩﹖話要開到夜晚十一點幾呀。唉。」全哥搖搖頭。

「交易所話要同其他市場接軌呀﹐要反映外圍消息呀。」Gary指一指手上份報紙。

此時﹐期貨部交易員宗仔拍一拍檯﹐說﹕「接乜嘢軌呀﹖反映乜嘢外圍消息呀﹖不如開埋星期六﹑日啦。唔通星期六﹑日個世界停頓呀﹖無消息要反映呀﹖」

又係喎。唔通星期六﹑日個世界停頓呀﹖無消息要反映呀﹖直頭就應該公眾假期都開市啦﹗話時話﹐
個世界每分每秒都有事發生﹐一於開足廿四小時﹐全年無休﹐once and for all﹐以後都唔需要再為延長交易時段呢個問題而煩喇﹗哈﹗

(曾刊於信報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